八月初,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公布新引进教师名单,1996年出生的江佳凤以博士生导师的身份亮相,瞬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。
这位来自福建漳州的姑娘,履历堪称“学霸标配”:南昌大学读本科、厦门大学攻硕士、北师大拿下博士学位,期间还公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,研究方向是相对冷门的朱子学与宋明理学。
展开剩余82%她的博士论文深入研究了《孟子》里的“尽心”章,系统梳理了儒家思想上千年的演变脉络。不仅如此,她还在《哲学研究》这类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6篇高质量论文,参与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更是拿了个遍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和她差不多时间入职的,还有另外两位“95后”学者:
郭敬(1996年生),毕业于北大梵语巴利语专业,研究的是佛教哲学; 洪峥怡(1995年生),是阿姆斯特丹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,专攻逻辑学。这三位年轻人全都入选了浙大的“百人计划”——这可是个瞄准顶尖青年学者的严格项目。最特别的是,他们跳过了通常的博士后阶段,直接被聘为博导,这在国内高校里确实不多见。
年轻,恰恰是打破陈规的资本面对“29岁就当博导是不是太冒险了”这样的疑问,浙大哲学学院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:破除论资排辈的老规矩,真本事才是硬道理。
谁说文科“没用”?
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当下,“文科贬值”的说法似乎很有市场。但浙大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早就点明了要害:“所谓的文科无用论,骨子里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否定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价值。”
江佳凤他们研究的东西——朱子学、梵汉佛典、认知逻辑——听起来可能有点“高深莫测”,但正是这些研究,守护着我们文明中那些复杂而珍贵的多样性。当技术一路狂奔时,深厚的人文精神,恰恰是稳住方向的压舱石。
年轻头脑的独特优势
有网友说得挺到位:“年轻学者思维活跃,更容易跳出传统学术思维的框框。” 你看,江佳凤尝试把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思想跟现代AI伦理问题结合起来研究,郭敬则在钻研梵语佛典中寻找文化交流的密码,这种跨学科的创新火花,往往就需要还没被固定思维模式束缚的年轻头脑来点燃。
更重要的是,她们可不是只有年轻。开阔的国际视野加上过硬的学术成果才是底气:洪峥怡手握7篇核心期刊论文,郭敬参与编纂的是国家级的佛教百科全书——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资历标签。
人才需要“快车道”
浙大敢这么干,背后是人才战略的升级思路。教育部2025年不是刚推出“青年人才振兴计划”吗?相比之下,清华等一些高校还要求必须走完博士后这一步。
这种差异恰恰说明:多几条晋升的路子,才能让整个学术生态更有活力。就像不少网友呼吁的:“年轻人有本事,国家就该多给机会培养啊!”
青春与学问碰撞出的火花当纪录片的镜头聚焦在江佳凤、薛晶晶(1993年出生的材料学院博导)、刘婉璐(1992年就在医学院当上PI)这些“学术新星”身上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个天赋异禀的年轻人,更是一个愿意让年轻人挑大梁、敢闯敢试的时代氛围。
有意思的是,江佳凤的本科母校南昌大学也被网友点名表扬:“211学校一样能培养出顶尖人才!”——这恰恰说明,学历出身从来就不是学术高度的天花板。从南昌到杭州这条路,丈量的是中国高校选拔人才观念实实在在的进步。
真正的学术变革,往往始于打破年龄的条条框框。
江佳凤她们伏案研究的书桌看似安静,却可能正发出改变未来的声音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发布于:江西省倍盈配资-股市配资合法-配资最良心10大平台-广州股票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