征文作者代表参访人民日报社。
征文作者代表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参观。
获奖征文作者代表合影。
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章凯风摄
盛夏时节,万物竞荣。中外人民友好交流的热情,如黄河之水奔腾涌动。
7月30日,由人民日报社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,甘肃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协办的“我和中国的故事”征文活动颁奖仪式暨“丝路·人民友约”中外民间友好故事分享会在甘肃兰州举行。来自11个国家的征文作者代表,与友好团体、中企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共聚一堂,分享交流的动人故事,畅谈民间友好事业的美好愿景。
去年2月,人民日报社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发起“我和中国的故事”征文活动,获得全球知华友华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热情支持。截至2024年底,活动累计收到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篇投稿,最终35篇优秀代表作品在人民日报刊发。每篇来稿都饱含真情,真挚动人的故事如涓涓细流,汇聚成中外民间友好的澎湃力量。
见证世代传承的中国缘分
历史赓续不绝,精神世代相传。时间长卷上,绘满跨越时间、地域、国度的友好情谊。
“很抱歉,我的发言超时了”,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副总裁马宽池的“道歉”,让听得入神的嘉宾们的思绪从历史的时空回到会场。马宽池忘记了时间,讲述的是他们找到全球最后一架还处于可飞行状态的C—47运输机,并于2016年8月15日从澳大利亚出发重飞“驼峰航线”的故事。5位平均年龄71.8岁的老人,开着老飞机,历时97天,飞越6个国家,经历故障迫降、飞机失联等危险,飞抵桂林两江国际机场,并把飞机永远留在了中国,用这种方式致敬并记录美中两国人民共同书写的情谊和传奇。
从筹建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,到组织飞虎队老兵访华,再到协助建设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,以及克服重重困难重飞“驼峰航线”……马宽池分享了一段段他所经历的历史瞬间。“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,就是希望美中两国人民,特别是年轻一代,不要忘记这段珍贵的历史,要传承好飞虎队精神。”他深情地说,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在这个特殊年份,我们更需铭记美中两国人民用鲜血铸就的友谊。”
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,还有许多国际友人给予中国人民无私的帮助,其中就包括新西兰的路易·艾黎。“在华60年,艾黎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,积极投身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。他创办的兰州培黎石油学校也是兰州城市学院的前身之一。”兰州城市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刘晓霞讲述了艾黎与学校的渊源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兰州城市学院与新西兰高校、社会机构等保持密切往来,人文教育交流互访频繁,在传承与弘扬艾黎精神的同时,为促进中新友谊贡献力量。
主办方在交流中也讲起路易·艾黎的重要战友、曾深入延安采访的西方战地记者乔治·何克的故事。不久前,乔治·何克的外甥马克·艾尔温·托马斯投稿“我和中国的故事”栏目,讲述了乔治·何克投身抗战事业、创办山丹培黎学校(今甘肃省张掖市培黎职业学院)的故事,展现了他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、命运与共的情缘。马克立志用余生传承先辈精神,在英中两国人民之间架起理解与友谊的桥梁。
从战火纷飞到百废待兴,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新征程,中外友谊的传承从未中断。正在北京大学读博的韩国女孩裴慧恩,就是一位“留学生二代”。30多年前,她的父母作为研修生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,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老师的协助下,共同出版了为中国学生编写的韩语教科书《韩国语入门》。“在中国的学习生活,不仅成为他们学业和成长的新起点,也见证了他们的相识与相知。”在家庭的影响下,裴慧恩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,并追随父母的足迹来到中国。她把在中国求学与游历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,在韩国媒体的专栏上向更多人介绍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多样魅力。“这段缘分仍在继续,我也希望未来能把这份情感传递给更多人”,裴慧恩说。
感知跨越山海的文明交融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因互鉴而丰富。从连通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文化,文明交流互鉴也成为嘉宾们谈论最多的话题。
自小就崇拜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的维娜·卡玛洛塔对古丝绸之路很是着迷。2022年4月26日,这位意大利退休导游背着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从威尼斯启程,开启全程徒步重走古丝绸之路之旅。3年的时间,维娜徒步穿越欧亚15个国家,行程2.2万公里。“我走的每一步,都是为了追寻文明的渊源与共鸣。我亲眼见证中国与意大利虽远隔万里,却因文化而紧密相连”,维娜说。帮助维娜完成行程的意大利意中交流协会主席朱裕华表示,意大利人民对中国有着一种天然的友好情感。这种友好,源于历史长河中两国文明的交流与碰撞,源于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与欣赏。“我相信,只要心中有对友好的向往、对文化交流的渴望,就能跨越千山万水,让心灵相通。”朱裕华说。
被誉为“丝路明珠”的敦煌,见证着各种文明的长期交流融汇。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宋焰朋介绍,近年来,该院通过“请进来”,广邀全球学者与友人共话敦煌,以国际语汇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;同时积极“走出去”,通过学术交流、展览展会、线上讲座、数字共享等形式,把敦煌故事向五洲四海传递。“今年,敦煌研究院发布了‘数字藏经洞’,将进一步推动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全球共享。”
征文作者代表中有很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学生,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的缅甸学生李鸿昌就是其中之一。分享会上,李鸿昌从口袋里掏出一根银针高高举起,笑着说:“这是我在中国一支锋利的‘笔’,我用它在患者身上‘写’止痛,‘写’安眠,也‘写’自己的领悟与成长。”他说,中医诠释了另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:将人视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。在参与诊疗的过程中,他见证了中医药的独到之处,更在严师的细致传授中感悟中医师徒传承的伟大。“我想,我要学习的不仅是药方和针法,更是中国文化中‘天人合一’的智慧,以及对待生命的温柔与敬畏。”
不久前,坦桑尼亚姑娘法缇娅·赛义德从江苏大学医学院毕业,对她而言中国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。“当我说欣赏中国文化时,不仅是指飘逸的书法、美味的饺子或者火红的灯笼,尽管这些都让我热爱,但最打动我的,是文化背后的精神,那种与人为善、甘于奉献、谦逊包容的品德。”在她的家乡,中国援坦医疗队的大爱无疆、医者仁心被广为赞颂,也激励着法缇娅:“中国援坦医疗队队员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,能追随他们的脚步努力成为一名医生,我感到由衷的自豪。”
共筑相知相亲的友好桥梁
多位征文作者提到,当前世界局势下,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“同球共济”的精神携手同行,增进理解、促进友谊的人文交流活动更具时代意义。“桥梁”是此次分享会的高频词,大家纷纷表示,愿做民心相通的“搭桥人”,为促进中外人民心相通、情相融、力相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今年77岁的葡萄牙退休教师梅爱兰满头银发,是本次分享会中最年长的作者代表。学习中文的热情,曾促使她风雨无阻坚持每个周末往返8小时只为了2小时的中文课。分享会上,她坚持全程用中文发言,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,获得了全场长时间的掌声。她说:“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小小的桥梁,为推动葡萄牙与中国的交流和友谊作出一点贡献。”梅爱兰刚满18岁的孙子佩德罗·梅斯基塔此次也陪同奶奶前来。初次访华,美观的城市风貌、友善的人民都让他印象深刻。“我非常喜欢这里!”佩德罗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——一颗促进友好交往的青春种子正悄然种下。
中国企业是全球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践行者,也是中外民间交往的重要参与者。苏丹麦洛维大坝、哈萨克斯坦图尔古孙水电站……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800余个优质项目,涵盖能源电力、水利灌溉、桥梁道路等领域,让中国技术、中国标准、中国方案造福当地百姓。“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‘小而美’的民生项目,都致力于成为与所在国民众‘心联通’的桥梁和纽带”,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伦辉说,“我们的每一项工程都是推进民间友好的载体,每一位建设者都是传承民间友好的主角。”
“大家都说我是中建埃及的一部‘活历史’”,1988年进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(中建埃及)工作的哈南·奥斯曼,是全公司最早的埃及员工。如今,公司当地员工已近7000人。37年来,哈南见证着公司的不断壮大,也结识了很多知心朋友。“我希望自己与中国朋友的友谊,能够成为连接埃中人民的桥梁。”在埃及,由中建埃及承建的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即将竣工。提及这个项目,哈南脸上写满骄傲:“这是埃中友好合作的象征。希望埃中友谊能够像尼罗河水一般,世世代代奔流不息。”
在中国生活工作近20年的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俄罗斯籍教师卡佳,与中国有着更为特殊的“血脉连接”。一次偶然的献血经历,卡佳获知自己是Rh阴性血,在中国是稀有的“熊猫血”,随即决定成为中国的“常驻”献血者。此后,她坚持每半年左右献一次血,在华累计献血已经超过4800毫升。为了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以符合献血要求,卡佳还养成了“跑马”的习惯,半马奖牌都有十几枚。“我会一直这样做下去!因为中国已经是我的家。我爱中国,我愿意和这里的人们一起分享所有的善良、美好和感动。”
民心相通是最基础、最坚实、最持久的互联互通。两个小时的时间里,热情洋溢的发言和此起彼伏的掌声,见证着中外友好故事讲述者与聆听者的“双向奔赴”,也展现着中外民间友好交流事业的生生不息。
(人民日报记者强薇、崔琦、章凯风参与采写)
版式设计:蔡华伟
倍盈配资-股市配资合法-配资最良心10大平台-广州股票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